「教育產業分析」AI遇上新基建,“AI+教育”能否挽救家長退群?
前段時間最火爆的,牽動中國萬千家庭的話題,非“家長退群”類話題莫屬了。江蘇一位家長發布的短視頻火了,他在視頻中怒喊:我就退出家長群,怎么了!話題引起網上廣泛討論,首先來看看來自這位家長的靈魂拷問:
江蘇家長因批改作業退群視頻截圖--圖片來源:百度
一石激起千層浪,這個視頻迅速引爆“積怨”已久的各路家長紛紛發聲,這件事情不僅上了熱搜,還上了央視的晚間新聞和人民日報點名熱議:
央視及人民網對江蘇家長退群事件點評--圖片來源:百度
其實,這并不是個例,而且只是冰山一角,每隔一段時間就爆上熱搜。浙江、海南、河北、廣東、山東、貴州、廣西、山西、陜西、遼寧等省份都在近幾年內出臺過相關文件,提出“教師必須親自批改作業,嚴禁家長、學生代勞”,緊急叫停“家長批改作業”,厘清家校的界限。為何此類事件還是屢禁不止,我們不禁要問:本來該對學生學習負重要責任的老師干什么去了?
深挖“家長群”矛盾背后,家長和老師各有各的難處。然而,家長群能退出,但家長的責任不能退款,自家娃更不能退貨,退群一時爽,但不會一直爽,只有真正的“減負”才是解決矛盾的突破口。
伙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《數字經濟時代,2020-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》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報告指出:2020年國家發改委關于明確將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納入新基建重點建設項目的政策發布,將帶動人工智能應用落地進入快進模式。在此背景下,AI在教育中的應用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,是否是解決師生和家長教育減負的那一劑良藥?
更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及應用落地分析,詳見伙伴產業研究院最新出版的《數字經濟時代,2020-2021年中國新基建產業發展白皮書》,內含人工智能、5G通信、大數據、工業互聯網、新能源汽車及醫療器械等7份產業發展報告。
(點擊上圖,查看白皮書詳情)
AI技術已經在教育實際場景有了比較多的應用探索,比較典型場景如基礎設施、學習支持、評價手段、教師輔助手段和教育管理等應用,可以從不同維度提升師生教學的效率,以達到減負目的:
1 智能教育環境
利用AI技術實現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,建立支持多樣化學習需求的智能感知能力和服務能力,為師生營造泛在學習環境,提升教學的便捷性和高效性。
2 智能學習過程支持
在各類AI技術的支持下,構建認知模型、知識模型、情境模型,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習過程中的各類場景進行智能化支持,形成諸如智能學科工具、智能機器人學伴、特殊教育智能助手等學習過程中的支持工具,從而實現學習者和學習服務的及時、高效交流。
3 智能教育評價
AI技術不僅僅會在試題生成、自動批閱、學習問題診斷等方面發揮重要的評價作用,更重要的是可以對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知識、身體、心理狀態的診斷和反饋,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4 智能教師助理
AI將替代教師日常工作中重復的、單調的、規則的工作,緩解教師各項工作的壓力,成為教師的貼心助理。AI技術還可以增強教師的能力,使得教師能夠處理以前無法處理的復雜事項,對學生提供以前無法提供的個性化、精準的支持,傳授知識效率大幅度提升,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來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。
5 教育智能管理與服務
通過大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建立起智能化的管理手段,管理者與AI協同,形成人機協同的決策模式,可以洞察教育系統運行過程中問題本質與發展趨勢,實現更高效的資源配置,有效提升教育質量并促進教育公平。
在理想的“AI+教育”的幫助下,老師可以從繁重工作中抽離出來,減輕批改作業的負擔,也能助力家長在課后更輕松地對孩子進行輔導,學生也可通過AI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,提升學習效率。
但目前“AI+教育”仍處于初始階段,真正實現教育變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新基建落地雖然能在算法算力、數據處理能力、通信承載能力上為智慧教育提供更優的環境支持,但要真正做到“減負”仍面臨著以下五大難題的攻關:
1 智能技術層面上
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尚未成熟,教育難題破解還存在許多問題,目前市場上的很多產品仍不夠智能,學習數據稀疏、學習模型以偏概全等問題亟待解決。
2 應用領域層面上
人工智能技術與教育的結合還不夠緊密,目前大多數產品僅關注自適應學習的單一狹窄領域,對學生成長、綜合能力發展、身心健康等方面關注較少。
3 數據支撐層面上
數據是人工智能的“養料”,教育人工智能的關鍵瓶頸在數據,不同教育系統、平臺間的數據沒有開放和共享,信息孤島現象嚴重,難以采集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數據,沒有數據就沒有智能。
4 智能決策層面上
單一的智能算法無法適應復雜多變的教育場景,有以偏概全的風險,需要多個智能系統聯合決策,加強人工干預,并實現人機聯合決策。
5 受眾認知層面上
人工智能的價值認識存在兩極化,既有對人工智能全盤肯定、在教育應用過程中“唯人工智能”的思想,也有對其全盤否定、對人工智能的有益之處視而不見的思想。
伙伴產業研究院認為: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教育發展已經成為行業趨勢,但是在具體的融合應用方面,應強調人機協同,不高估、也不低看。
短期來看,AI技術賦能教育,仍難以改善國內“軍備競賽”式教育思維下,父母、孩子和老師的焦慮和負擔問題。但從中長期來看,隨著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上難題的攻克,家長和老師都可以從低效、機械、重復的課業工作中抽離出來,更多的關注孩子身心的成長,家長群將不再是家長批改作業的監督群,家長因批改作業矛盾,憤然退群的事件自然也不會再有。
注:本文為原創,如需轉載請后臺私信,獲得授權后,在轉載文章頂部或底部注明“本文作者:伙伴產業研究院”即可。
更多精彩推薦
▼▼▼▼▼▼